湖北网警巡查执法讯,湖北通山公安破获一起购房合同诈骗案,追回53万款项退还受害人。事件起源是原本从事房产中介服务,混得风生水起的犯罪嫌疑人黄某,因无意间接触网络赌博,很快便沉迷其中不可自拔。没过多久,因未及时戒赌,全部积蓄输光殆尽后,黄某将手伸向了熟人,多处借钱拆东墙补西墙。
无奈,借遍外债依然不足以支撑黄某赌博的欲望,可此时的黄某,依旧没想着戒赌,而是把主意打在了客户身上。黄某先是假意出售公司寄售的某房产给袁某,收到购房款18.7万后消失,后又故伎重施,以相同手段诈骗焦某34万元。接到受害人报警,民警立即采取行动,前往黄某家中陈述案情,家人十分震惊,表示会配合工作退还损失。最后在家人陪同下,黄某自首并与家人合力退赔全数涉案资金。

如上网赌筹资的违法事件近年来频频出现,如此网络赌博筹资恶性链条一步步发展的开端,有时只是只是新用户注册平台即赠送的百十来块彩金,毫不起眼,但深藏隐患。当小额彩金在一次次小玩、下注后,变成账户余额上高出几十倍、几百倍的数字,还没高兴多久又重跌回“0”时,巨大的心理落差,许多赌博者往往无法接受。为再次满足“以小博大”的欲望,“免费彩金”开始演变成“动用活动资金,获取充值彩金”(进行账户充值,平台赠送相应彩金,充值越多,赠金越多)。只要完成“充值”这一步,以下流程将无法避免:掏出积蓄 → 朋友、家人处借钱、骗财 → 对借贷平台出手,仍不戒赌,导致更严重后果的,最后会如案例中的黄某一般,走上“违法敛财”的极端犯罪道路。
一次不够,再来一次!网赌上头的黄某,在有机会来钱的刺激下,不惜铤而走险进行二次诈骗,既是为网赌疯狂,无视戒赌的节奏,也是被心理蒙蔽、无视规则的征兆。人在执行某项操作前,大脑会“提醒”我们以脑海中的“第一信息”为参考源,受其干扰,人的思维、判断会被圈定在信息源给我们规划的领地,给出执行方向。简单举例下,如果有人向你传递某个人“抠门、小气”的特征,那你在见到这个人的第一眼,会首先关联“不舍得花钱”的印象,这就是著名的“沉锚效应”,1973年由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提出,指的是人们对一件事作出判断时,常过于看重显著且难忘的证据,甚至从中产生歪曲认知。案例中的黄某敢“卷土重来”,再次行骗,主要也是受第一次成功行骗的影响,给予了他“同样的方法也许还能成功”的潜在提示,遂黄某不惜冒险尝试二次诈骗。
值得肯定的是,黄某愿意及时回头,退还钱款,已是对自己、家人和受害者有所交代,也是对良心做出了回答。内心存在的道德情绪,是人类遵循正确行事准则,规避伤害他人行为的“指向标”。在所有的道德情绪中,内疚心理在人心目中有着普遍的适应性,当个人确实行使或意图行使不利他人的举动时,会调动这一情绪体验。案例中黄某经过家人游说后,自愿自首,是在经过个人移情、反省后,意识到自身行为给家人制造了困扰,在还款上无疑也给家庭增加了负担,林林总总因网赌产生的内疚情绪,令良心有愧的黄某甘于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,这也将有利于黄某日后戒赌。
赌博向来是被严打严查的领域,古今皆不例外。战国时期就已明确制定过赌博罚款的条例,领导者赌博更要被施以笞刑,屡教不改者则处以废除之令,以此警戒全民远离赌博,及时戒赌。赌博管控条例、规制发展至今,仍在被重点关注和持续改善,开设赌场与参赌行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条文约束,对挑战法理者,严惩不贷,黄某因网络赌博筹资涉法被捕事件,便是执法的有力证明。早点戒赌,才有出路,劝告大家切莫为网络赌博冲昏头脑,成为落入法网之徒!
- 我的微信
- 微信扫一扫
-
- 我的QQ号
- QQ扫一扫
-


评论